家事法官不仅仅是一名纠纷的裁判者,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公序良俗的引导者。
在少年家事庭法官林冬华的职业生涯中,法官的公正与柔情交相辉映,让家事案件审判工作闪耀着理性的光芒,给全社会传递着融和暖的力量。
她曾经在家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等多个岗位工作过,积累了丰富基层工作经验和对群众冷暖的切身感知。怀着对法官这个职业的向往,她先报考了盐城中院并被录用,担任了该院法警支队的一名法警。经过努力,她高分通过法律资格考试,初步实现了当一名法官的梦想。2012年7月,她调至现在的法院,在办公室担任内勤,负责机要、督查和内务工作,她尽心尽责,受到大家一致肯定。其间她参加了省高院组织的预备法官培训,顺利完成了办案实习任务。两院合并后,她即到少年家事庭从事审判工作。
面对矛盾较深的家庭纠纷,她刻苦学习审判业务知识,认真做好审前准备,注意探索家事案件的审判规律。五年来,她承办案件1130余件,案件的调撤率达到66.5%,服判息诉率达到81%。
用“爱心”融化家事坚冰。家事案件的审判目的是化解家庭内部矛盾、修复家庭亲情关系、稳定家庭这个社会最基本细胞。多年来她始终坚持把调解促和作为家事审判的重要原则,让每一个当事人感受到法官的关爱之情,用女性特有的细心和柔情融化坚冰。
在她承办的一起离婚案件中,她通过庭审调查发现双方还存有感情,只是因为生育时间问题产生分歧导致矛盾。她反复与双方沟通,让双方回忆恋爱及生活中的美好的细节,最终双方冰释前嫌,携手而回。
用“公心”维护公序良俗。如何保护女性合法权利及未成年子女权益,已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
有一起离婚案原告起诉称被告带着两名未成年子女离家出走,母子三人不知去向,要求公告送达并判决离婚。案件受理后,她觉得原告陈述有很多不合常理。带着疑问,她与书记员走访了原告居住地多名邻居,得知被告现正带两名子女在美国上学。
在事实面前原告只好承认,但拒不提供任何联系方式。她设法联系到了女方,并查明男方有严重过错,最终判决支持了女方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并在财产分割上依法照顾了女方。由于她及时觉察,避免一起“被离婚”案件,一方面维护了无过错的女方权益,也让男方最终为其不诚信及背叛婚姻行为付出代价。
用“耐心”还原事实真相。家事审判千难万难,查明事实真相第一难。只有事实清,真相明,当事人才会心服口服。
一起继承案件中,原告系被继承人父母及与前妻所生之子,被告系被继承人现任妻子及与现任之妻所生之女,被继承人突然死亡未留下遗嘱,遗产除房产、存款外,还有特殊画作367幅、多件瓷器存放于其上海工作室,她与书记员先后多次赴上海组织对画室存放物品进行清点、拍录、编号并造册登记。由于被继承人去世后画室封闭较长时间,异味扑鼻,灰尘乱舞,一天搬弄下来,腰酸背痛。
为查明画作形成时间,解决该画作及瓷器是否是与现任妻子的夫妻共同财产,她耐心向画家生前经纪人请教,仔细研究该画家不同人生阶段的创作风格,并在庭审中和原被告一一沟通,得到高度认同。案件判决后,双方均服判息诉,使得这起看似十分棘手的案件,最终圆满解决。
用“诚心”关爱弱势群体。案件审理中少数当事人胡搅蛮缠,撒泼耍横,表面上似乎很强势,实际上是内心脆弱的表现。
在一起房产继承案件中,被告拒不签收法律文书,拒不出庭应诉,她和书记员先后十多次与被告电话联系,并多次登门做工作,被告勉强出庭,又多次撒泼耍赖,恶语相加,不听劝阻。
她沉着冷静,诚恳听取其意见,详细询问其实际困难,得知其是低保户,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对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极端不自信。她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充分考虑和照顾被告人家庭困难,尽力做原告工作,使该案件得到稳妥解决,并在一定程度上修复了受损的家庭关系,召唤了道德亲情回归,社会反响非常好,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完美统一。
林冬华法官用智慧与温柔,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阳光的温暖。她在审判工作时的专业水平与敬业态度也获得了肯定。她撰写的“在离婚案件中如何维护妇女和未成年人利益”案例被南京市法院、南京市妇联评为开展家事审判改革及妇女儿童维权优秀案例。她在年度考核中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巾帼岗位明星”,荣立“三等功”一次,并被评为市妇女儿童工作先进个人、市法院优秀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