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特别是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南昌会议”以来,南京鼓楼法院积极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为总体要求,全方位推进多元解纷机制建设,“两个一站式”中心实现实体化运转,努力为老百姓提供更加便捷的诉讼体验,为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建设贡献“鼓法经验”。
(一)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
为提升人民群众诉讼体验,在诉讼服务大厅一楼集中设置了一站式的事务办理中心,集中办理辅导分流、诉讼保障、非诉服务和诉讼监督等事务。
(1)纠纷预诊台:起诉or不起诉?不再是个问题。
在智能化大背景下,利用大数据技术,实行“人工+智能”辅助分流是鼓楼法院的一大创新举措。一楼诉讼服务大厅设置“纠纷预诊台”,当事人可以在辅导分流员指引下自行操作纠纷预诊系统,进行诉讼风险评估,选择合适的纠纷处理方式。调解、诉讼或者其他方式,总有一款适合你!
(2)诉讼事务中心:立案,也能搭上“云端快车”
为方便当事人,在传统的窗口人工立案之外,开辟更加便捷的立案通道,让选择诉讼的当事人快速完成立案。
1.远程立案,足不出户,在网上即可完成立案。
2.自助立案,在自助窗口,可自助操作完成立案。
在采用这套系统之后,鼓楼法院全部受理案件的人工立案占比仅为40%,自助立案和远程立案占比已达60%。极大方便了当事人,将有限的司法资源更多分配到审执核心工作中。
(3)诉讼保障中心
将非核心事务进行剥离,成立诉讼保障中心进行统筹管理,主要负责诉讼保全、委托鉴定、邮寄送达、材料扫描等。将其中的邮寄送达、材料扫描进行外包。
1.送达:便捷寄送,使命必达!
一楼大厅放置了“宁法通”自助送达机,当事人可以自行操作设备,就近签收全市各法院的法律文书。
为解决送达难题,鼓楼法院发挥“互联网+送达”的优势,与邮政公司信息互通,明确三次送达要求,提高送达到位率;上门送达照片适时传输至审判系统,确保送达有效性。
2.保全:申请保全,从未如此简单
2016年将诉讼保全工作提前,在立民商事案件的同时生成保全案号,再与最高院总对总、省院点对点财产查控系统相衔接,通过网络自动查控被告财产,大大提高了保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和保险经纪平台搭建保险担保平台,让群众像买车险一样可以自行通过手机购买线上保函,不仅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减少了法院近一半的工作量。
(二)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
(1)“内嵌式”人民调解工作室——让老百姓的诉讼之路走得更暖一些
与鼓楼区妇联共建的“辛果人民调解工作室”,由热爱妇女儿童工作、热心公益事业、熟悉法律知识的巾帼维权志愿者组成,自2018年以来化解纠纷2311件,荣获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
(2)“外挂式”类型化纠纷化解平台——让老百姓的诉讼之路走得更短一些
在鼓楼区第五、六交警大队搭建了“交通事故一体化处理平台”,引入保险方、保险代理公司、人民调解组织入驻,2018年以来化解道路交通损害赔偿纠纷1005件。
与区住建部门联合搭建物业纠纷化解平台,推进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衔接,2019年化解物业纠纷1000余件。
与市医调委员会建立网上纠纷化解确认工作流程,调动医调委的专业调解力量和专业知识储备化解医患纠纷,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
(3)“六尺巷”自行和解区——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六尺巷”的故事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鼓楼法院充分发掘中国传统中的“和”文化,设立当事人“自行和解区”——“六尺巷”,为当事双方自行和解提供安全、平和的场所,并适时做好相应的释法说理工作,实现“化干戈为玉帛”的矛盾化解效果。
二、“庭审进基层”工作(普法进基层)
习近平同志指出:政法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加强人权司法保障、产权司法保护为切入点,以防控好各类风险为着力点,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对政法工作的要求,方便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监督司法,积极回应群众的司法需求,提高司法能力,以李畅为班长的鼓楼法院党组,立足审判职能,将“庭进基层”、拓展普法宣传的方式作为2019年的重点工作之一。为此,我院在年初制订“庭审进基层”活动实施方案,以司法公开、普及法律知识、接受群众监督与青年法官培养有机结合为目标任务,将庭审公开到社区、学校等开展送法进基层工作,采用到基层公开开庭、编辑经典案例庭审录像到基层播放评析、打造“劳模创新工作室”、网络直播的方式,探索多样化的以案释法新举措。
二是制作典型案例小视频进基层播放。上半年,选择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保健品诈骗、物业纠纷两类典型案例,制作成“漫天药价”与“物业纠纷”两个十分钟左右的短视频。结合主题教育,着眼于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方位、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新格局,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先进模范人物为引领,选派劳模、资深法官进基层对以案释法的工作方法做出示范,带动青年法官助理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促进基层法治化水平的提高。9月以来,采用以老带新、分组协同配合的方法,将2位劳模、7位资深法官、41名法官助理编进13个工作组,与司法局搭建普法联络网,对接全区13个街道的司法所,建立法官与街道的送法进社区对接网格,携带录制好的两个小视频到社区进行播放讲解,开展法律咨询。截止10月25日,两个典型案例小视频的播放、评析以及法律咨询实现了全区13个街道全覆盖,61个社区逾3000居民受到直接的普法宣传教育,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以案释法,建议广大群众对矛盾应存寻常心,对纠纷化解应持冷静心,对法律法规的应有敬畏心。该项举措得到司法局、社区以及群众的一致好评。
相关微信:
2.普法进校园走进复兴小学:手拉手,我们一起走,在纠纷源头做减法(普法进社区、校园)
3.5场普法进校园超亿人次观看,后续“作业”该怎么做?(普法进社区、校园)
三、劳模创新工作室
简介:
“劳模创新工作室”是区法院以全国模范法官吴苹领衔,以市劳动模范徐华、尤忠华、杨光焰、周光耀、戎建生为骨干,由32名青年法官助理共同参与构建的司法创新团队。主要工作目标是提升工作室成员政治素养、业务技能,发挥劳模带头作用、党员先锋作用,培养干警争先创优意识。区法院“劳模创新工作室”设在一楼诉讼服务中心,区总工会在位于绣球公园的工会服务阵地的一楼办公场所,专门设置一处场地用以区总工会推进全区各街道“劳模创新工作室”与区法院“劳模创新工作室”联合办公。“劳模创新工作室”围绕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诉调对接工作机制,与本院“庭审进基层”活动相结合,适时推出劳模庭审专场、“劳模说法”手册或专辑,发挥了良好的普法效果。
相关做法:
一是高规格建设工作团队。由全国模范法官吴苹领衔,以市劳动模范徐华、尤忠华、杨光焰、周光耀、戎建生为骨干,32名青年法官助理共同参与。推动工作室中的党员领先人和党员骨干成员在各自工作岗位创建党员先锋岗,在发挥劳模带头作用、专业人才领军作用的同时,积极发挥党员先锋作用。推动建立劳模和青年法官临时党支部,打造法院队伍建设新平台、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新阵地。二是高要求设定工作标准。将“劳模创新工作室”活动成果纳入本院年终考核和党建工作创新考核内容,激发法官和青年法官助理创优争先意识。设定年度工作规划和工作目标,将相关内容张贴在工作室显著位置,并制定具体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年度工作推进实施办法。要求劳模法官在开展工作中,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法官助理成长;要求工作室成员及时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总结先进经验,促进经验转化,带动全体成员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三是高水平开展基层普法。与“庭审进基层”活动相结合,选取典型案件,由劳模法官带队到基层公开开庭,适时推出劳模庭审专场。摄制经典案例宣传片,由劳模带队,选派青年法官助理到企业园区、街道社区、学校部队播放,以案释法,为群众提供法律学习途径,推动法治宣传。开展普法讲座,结合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对宣传片内容进行点评解析,结合法律规定和现实情况进行讲解,提升群众法律意识,推动群众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利。编写、制作“劳模说法”宣传材料,向社区群众分发《物业纠纷化解手册》等普法小册子,扩大普法宣传接受面。
相关微信:
1.“劳模创新工作室”+“庭审进基层”鼓楼法院给你带来一场不一样的普法讲座
2.2019,南京法院“十大基层创新”(第8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