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唐悦 实习生 惠诗琪
视频 王苏禾
烈日炎炎,记者跟随一众拿着文书、心情焦躁的当事人走进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来到二楼,打开辛果工作室的门,这里没有审判席、原告席、被告席。大家围坐在一张小圆桌旁,温馨的布置让人情绪瞬间放松。
“你好,这里是辛果工作室,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调解员金璞华从一叠厚厚的卷宗中抬起头问道。“很多人走进这里,紧张的双肩就放了下来,我能感觉到他们如释重负。在放松的情绪下,当事人比较容易接受调解。”金璞华说。
断家务事,这间工作室“有一手”
“打官司打的是证据,庭审有一个重要流程叫举证质证,不管是佐证观点还是反驳都需要证据,庭审设计是对抗性的,但这也会造成心理上的压迫感。”金璞华表示,中国人口基数大,如果每个案子都走到司法程序,不仅占用大量司法资源,群众的诉累也十分沉重。
2018年,辛果工作室成立,旨在帮助当事人在调解室里通过“非诉”方式解决家事纠纷。工作室以原下关区人民法院牺牲在调解岗位上的老法官黄辛果的名字命名,传承她总结的“热心、爱心、真心、耐心、恒心”“五心”理念,努力维系和解、和谐、和美、和睦的社会关系。
工作室有金璞华、杨健华两位调解员。学医出身的金璞华,拥有心理咨询师资质,做过多年法院陪审员,退休后成为人民调解员。调解中,有人称她为“布衣法官”。
工作室每一面锦旗的背后,都有一个曲折故事。有一对夫妻为买房“假离婚”,办理离婚手续后,双方对财产分配和孩子监护权产生争执,关系彻底破裂。虽然最终孩子抚养权和房产判给男方,但男方要支付女方200多万元补偿费。男方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来,女方怕男方把房子卖掉,损害孩子利益。于是,诉讼后,男方在孩子探视问题上设置阻力,导致女方每次探视只能远远看孩子一眼。双方矛盾激化,积怨更深。孩子思念妈妈却不敢表达,成为父母婚姻矛盾的牺牲品。
从这段复杂的家庭关系中,金璞华抽丝剥茧理出关键点——房产补偿费,于是想到财产保全,以“保”促调解。在辛果工作室社区工作站的多方努力下,通过多轮协商,双方终于签订婚后财产协议,约定等孩子18岁以后将房产转移给孩子,此前不得转移变卖,男方不用负担高额折价款,女方也不再担心孩子以后没有保障。
“一次成功的调解,让孩子的童年少一些阴霾,也许会受益一生。”在金璞华看来,走进这间调解室,在乎的就不应该只是输赢,打官司不是为了争一口气,而是要保护好亲情,把亲人之间的伤害减轻到最小。婚姻家事纠纷很多涉及未成年人、妇女和老人。清官难断家务事,但金璞华、杨健华在梳理繁杂的“家务事”中,练就了一手绝活——从一团乱麻中理出关键线索。当事人的律师也不得不竖起大拇指:“辛果工作室,有一手!”
刚柔并济解心结,软硬兼施化纠纷
辛果工作室接手的案件里,遗产继承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过去遗产多涉及存款、家具、家电等,而近年来动辄涉及价值几百万元的房产,让案件越来越棘手。
工作室曾给一家4个兄弟姐妹建了一个“跨国线上调解”聊天群。群里,金璞华引导大家说说这些年大姐是如何赡养父母的。父母去世后,其他兄弟姐妹在国外,要求分家产可以理解,但也要考虑床前尽孝子女的心情。也许她缺的不是钱,而是一声认可——“大姐,你辛苦了!”经过一次次线上调解,散居在国内外的兄弟姐妹最终达成和解。想把大姐送上法庭的弟弟也逐渐释怀,家产继承得以顺利进行。当事人还专门剪辑一段视频,感谢辛果工作室。
法律条文往往晦涩难懂,但在一次次调解中,工作室承担“翻译”的角色,用大白话阐述法律条文,把专业术语翻译成生活、翻译成情理。在金璞华看来,调解和法庭判决不太一样,调解必须说服当事人心甘情愿在调解书上签字,而不是依靠判决一锤定音。
“当然,必要时也要展现法律硬的一面,遇到剪不断理还乱的时候,必须拿出法律的威严来。”两位调解员都表示,一手硬一手软,他们摸索出一套软硬兼施、刚柔并济的“法”术。
一次,工作室遇到一个离异家庭,孩子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归父亲抚养,但这位父亲不但不送孩子上学,还不服从调解。工作室经过努力后,毫不犹豫地申请法院下达“教育令”,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
调解书跟判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如不遵守,可能面临罚款和拘留等处罚。但“诉前、诉中、诉后”全程介入后,调解员发现,这位父亲也很无奈,孩子沉迷于打游戏,跟不上学业,不适应目前就读的学校,多方原因造成辍学。母亲提起诉讼,要求变更抚养权,但孩子不愿和母亲生活。最终经过调解,母亲帮孩子更换学校,父亲每天把孩子送到母亲居住地,由母亲负责送孩子,帮助孩子重返校园。
对于工作室的调解秘诀,金璞华总结为:既要技术又要艺术,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才能最终达成和解。在这样的模式下,辛果工作室多了一点唠家常,少了一些剑拔弩张,调解氛围轻松。据悉,辛果工作室一年成功调解600件家事诉讼。
链接多方力量,“案结事了”全程跟进
“案结事了”简单的4个字背后,需要付出诸多努力。有个典型案例,是一名非婚生子女的抚养费诉讼案。女方在生下孩子后抚养了7年,后因病丧失劳动能力,起诉男方支付抚养费,但男方已经结婚且又生了孩子。工作室找到双方平衡点,最后约定男方每个月支付1300元抚养费。调解员发现,虽然案子结了,但女方母子的生活困难并没得到解决——男方有新的家庭要负担,自身收入不高。于是调解员主动帮女方联系民政、社区和医院,帮助解决医保、低保和残疾人证办理等各种难题,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
南京市鼓楼区小桃园社区有户人家,老人喜欢打麻将,但对门老太太嫌噪声大经常报警。两边都是老人,调解是最好的办法。调解员把当事人约到一起商议,约定中午和晚上休息时间不打牌,大家签字画押,之后再也没有发生报警事件。调解既具有亲和力也具有约束力,免去因小事产生的诉累,还节约了司法资源。目前,辛果工作室在鼓楼区6个社区都设立分站,努力将矛盾化解在最基层。
“随着社会诉求的多元和人们法治意识的觉醒,人人都知道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导致各类纠纷案件纷至沓来。大量案件像山洪一样冲下来,‘调解’作为‘非诉’方式挡在最前面,我们要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金璞华说,中国人讲究以和为贵,大多数人其实并不想闹上法庭。杨健华介绍,工作室摸索出“1+N”工作方法,链接多方力量,确保案子结了,事情也真正了结。
“辛果‘五心’花开处,化解矛盾千万家。大家能看到,辛果工作室旁边挨着的,就是第六法庭——少年家庭审判员的专用法庭。法官、调解员、妇联、街道、高校、社工、律师,大家发挥各自所长,释放出司法刚柔并济的最大效力。”鼓楼区法院党组成员、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杨向涛介绍,2018年至今,辛果工作室已成功调解几千件家事诉讼,成功率高达42%。工作室背靠鼓楼区法院、妇联、司法局等部门的联合共建,让诉调对接平台始终在“如我在诉”的状态下进行工作。在此过程中,法官也会无缝对接,力争在第一时间化解纠纷。
【点·评】
“温暖而智慧”的司法之光
辛果工作室走过的历程是人生百态,也是司法理念变革的集中缩影。它告诉我们家事官司是什么?家事解决得不好,就会演变成社会问题。有时候,赢了官司,却输了人生。走进法院调解室这扇门,不能只盯着输赢,家事纠纷里没有输赢,官司里都是父子情、母子情、夫妻情、兄弟姊妹情,退一步海阔天空……
在非诉讼案件中,调解员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就像社会道德的一名守门员,可以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们能及时发现坏的苗头,扭转乾坤,让局势向好的方向发展;他们带着法律的威严和调解的温度,不让思想滑坡、不让家事案件转化成社会事件,把恶意扼杀在萌芽时。
调解员实则是现代社会的“和事佬”,他们用手中的法律之尺,去衡量对与错,纠偏得与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温暖而智慧”的司法调解给更多家庭带去和睦的希望,握手言和,让孩子少受伤害,让家庭得以和美,让继承得以顺畅,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唐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