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觉得公司法是‘纸面规则’,今天听完八个鲜活案例和法官的精准释明,才知道法律风险就在身边!”8 月 1 日,鼓楼区金川国际科技园区内,一场 “法律服务进园区” 主题活动结束后,某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在场 30 余家民营企业代表的心声。当天,鼓楼区法院联合鼓楼区法学会,由民二庭庭长鹿海彬带来 “新公司法视角下的公司治理与风险防控” 专题讲座,以 “典型案例 + 风险提示” 的 “订单式” 普法模式,为企业送上量身定制的法治 “护身符”。
此次活动紧扣民营企业 “急难愁盼”,将法律条文与审判实践深度融合。鹿海彬法官围绕新公司法重大修订内容,从公司治理的现实困境切入,系统剖析了公司章程自治功能不足、股权结构不合理、财产独立意识欠缺等七大常见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容易遇到且影响深远的关键环节,直指企业发展的法治短板。
针对企业治理的痛点,鹿海彬结合 8 个南京法院典型案例展开 “解剖式” 讲解。从认缴出资加速到期案中 “股东期限利益与公司偿债能力的平衡”,到隐名股东显名失败案中 “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实践边界”;从 “一票否决权” 约定有效案体现的 “公司自治尊重”,到股东会决议因程序瑕疵被撤销案凸显的 “中小股东权利保护”,每个案例都深入解析了公司股权结构、法人财产独立、股东权利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让企业代表清楚了解法律风险的具体表现和边界。
“公司财产为股东承担债务为何无效?”“清算组未依法清算要承担哪些责任?” 在互动环节,企业代表们围绕股权流转、对外担保、会计账簿查阅等实际问题踊跃提问。鹿海彬法官结合公司法及相关司法解释,逐一给出针对性解答,并同步提出司法对策:建议企业量身制定章程、科学配置股权、明确公私财产界限,提醒董事高管忠实勤勉履职,警示外部交易方审查担保文件、规范股权受让流程。这些 “看得见、用得上” 的建议,帮助企业明晰从 “事前预防” 到 “事后维权” 的全链条法律路径。
“法官讲到的‘股东查阅会计凭证权’,正好解决了我们股东之间的信任难题。” 某科技公司负责人拿着记满笔记的讲义说。这场普法活动不仅让企业认识到法律风险的 “近距离”,更明晰了风险防控的 “方法论”。
作为产业创新的 “引擎”,科技园区是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要载体。鼓楼法院始终坚持 “企业所需、法院所能”,将 “订单式” 法律服务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下一步,鼓楼法院将持续深化“法律服务进园区”活动,把典型案例转化为风险提示,把法律条文转化为经营指南,以高质量司法供给为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让法治真正成为园区最亮眼的 “营商环境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