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业是地方经济的 “毛细血管”,它们扎根市井、连接产销,在繁荣市场、吸纳就业、激活创新中撑起 “半壁江山”。然而当前,受多重因素交织影响,部分小微企业遭遇“成长的烦恼”——资金链紧绷如弦,合法权益受侵害时更显脆弱。如何为这些 “毛细血管” 畅通司法供血?鼓楼法院用一起千万元执行案件的圆满办结,给出了“护航小微企业 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答案。
这场执行攻坚战,始于一份 “纸上约定” 的落空。
小微企业甲公司(以从事批发业为主,注册资本50万元人民币)与业内知名企业乙公司的买卖合同纠纷,本已在审理阶段达成调解协议。但约定的付款日过后,乙公司却以 “资金周转困难” 为由一拖再拖,1400 余万元欠款成了甲公司的 “心头堵”—— 这可是维系企业运转的 “救命钱”,员工工资、原材料采购都指着这笔款。
无奈之下,甲公司向鼓楼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执行法官 24 小时内 “闪电出击”:依法冻结乙公司名下所有银行账户,同步将其及法定代表人纳入失信名单、发出限制消费令。曾经 “底气十足” 的乙公司,一夜之间面临账户冻结、信誉受损、高管限飞限住的连锁反应。从 “拖延应付” 到 “主动登门”,乙公司终于扛不住执行压力,主动联系法院,与甲公司签下执行和解协议。
和解协议签了,可乙公司再次 “食言”。到了约定还款日,其账户依旧分文未付,且查控显示名下已无显性财产 ——案件一度走到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的节点。
但对执行法官周力文而言,“终本” 从不是 “终点线”,而是“加油站”:关联企业变动、项目招投标信息、甚至行业展会参展记录,都成了追踪的线索。
转机在坚守中出现。一日,周力文法官在查阅关联案件时,一行信息突然跳入眼帘:乙公司作为原告,正在起诉丙公司索要工程款,案件已进入审理阶段!第二天一大早,他拨通甲公司代理人的电话:“有新线索了!盯紧这起工程款案件,这可能是追回欠款的关键!”
乙公司诉丙公司案胜诉了 —— 法院判决丙公司需向乙公司支付一笔确定的工程款。消息传来,周力文法官立刻启动“穿透执行”:向丙公司送达执行裁定书和履行到期债务通知,要求其直接向甲公司支付该笔款项。
就在扣划即将完成时,案外人曹某突然提出书面执行异议,自称是 “实际施工人”,主张工程款应归其所有。周力文法官抽丝剥茧辨真相:曹某虽持有部分施工凭证,但合同签约主体是乙公司,工程结算也以乙公司名义进行,其主张与生效判决确认的债权主体完全不符。
“不能让小微企业的救命钱卡在最后一步!”经过办案组研判分析,周力文法官指出,“现有证据足以支持继续执行该到期债权,要尽快推动后续执行!”
最终,从扣划手续办理到案款发放至甲公司账户,各环节紧凑衔接,高效办结。拿到 1400 余万元执行款的那天,甲公司负责人专程送来致谢锦旗。
“要不是法院这股子‘刨根问底’的劲儿,这笔钱我们真以为要不回来了!”甲公司负责人紧紧握着周力文法官的手,“您不知道,这 1400 万对我们这种小公司意味着啥 —— 是能给员工发齐工资的底气,是能给上游供应商结清欠款的诚信,更是让公司熬过这个坎、继续往下走的希望啊!”
执行后记:
鼓楼法院执行局法官 周力文
这起案子结了,于执行法官而言,最感欣慰的是看到小微企业拿到救命钱时的舒展。执行从不是简单的 “按章办事”—— 该出手时果断冻结账户、纳入失信,显的是法律的硬气;终本后盯着关联案件不放,拼的是一份执着。
被执行人藏得再深,也架不住往细里查、往透里挖。从另案工程款里找到突破口,靠的就是不轻易放弃的韧劲。说到底,执行法官的功夫,就在于让胜诉判决不只是纸上的字,而是能帮企业渡难关的实在支撑——这既是我们的分内之责,更是司法护航经济发展、守护公平正义的应有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