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草长莺飞、芳菲漫野的时节,我们即将迎来充满书香气息的世界读书日。对于法院人而言,我们的阅读版图,远不止于法律专业典籍: 每一本法律书籍,都是智慧的凝练,如同破晓之光,穿透复杂案件的迷雾;每一篇人文佳作,都是情感的沉淀,在阅读中增进对生活的洞察,让公平正义更有温度。
让我们一同沉浸书海,于字里行间,为法治天平校准刻度,为司法之路铺就诗意,探寻法律与人文交融的至美境界 。
阅读分享
分享书籍:《重返19次人生》
分享人:李真
书中主人公柔伊重返过去弥补遗憾的奇幻经历,深刻诠释了 “珍惜当下” 的生命真谛。现实中,每个人都难免留有遗憾,或因年少求而不得,或因昔日怠惰错失,但我们无法如柔伊般重启人生。正因如此,把握当下、做好每一天的自己,才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法院人,我们以 “温暖” 与 “智慧” 捍卫公平正义。一代代法律人立足当下,秉持人性关怀,以创新思维突破困局,于矛盾中探寻解法,在琐碎里传递法治温度。书中 “生命的意义在于此刻的珍视”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司法工作 —— 以人性化的创新举措,守护每一个当下的公平与温情,这正是司法价值的生动体现。
分享书籍:《法律的经济分析》
分享人:蒋静涵
初读波斯纳的著作,其以经济学视角解构法律规则,令人眼前一亮。书中将法条转化为成本公式,清晰展现司法活动背后的效率逻辑,也引发我对理性与价值的深入思考。
以往认为 “公平” 是绝对准则,而书中将 “迟到的正义非正义” 解读为司法资源错配产生的社会成本。从机会成本视角分析民事案件审理机制,可以发现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的困境,实质是有限司法资源与持续增长的诉讼需求之间形成的系统性供需矛盾。
波斯纳的理论并非让我们完全奉行工具理性,而是要在裁判中融入经济思维。未来裁判中我将审慎运用成本效益分析优化司法资源配置,但始终以公平正义为根本遵循,确保效率提升不损及权利保障。法律经济学的意义,正是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让司法成为引领社会向善的理性力量。
分享书籍:《论犯罪与刑罚》
分享人:冀小泷
什么是犯罪?方孔先生提出,人的动物性是犯罪本质,虽观点略显绝对,但也揭示出发展教育、以人类感情战胜兽性,对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性。本书作者贝卡利亚强调道德政治需以人类感情为基础,单纯暴力压迫终将被反抗。
书中 “犯罪与惩罚的必然联系” 发人深省。曾旁听的少年案里,少年偷手机后,因惩罚迟延,在取保候审期间再犯新错,印证了 “迟延的正义会让刑罚失去灵魂”。相较冰冷刑期,让犯错少年即时参与社区服务,在修复关系中体悟行为后果,才是更人性的矫治方式。
面对如今多样的少年犯罪,法律的宽容绝非纵容。“恶意补足年龄” 原则,正是法律智慧的体现,它不仅考量行为后果,更注重探究少年心灵的觉醒程度。